作者: 来源:学科办 时间:2022-12-02 阅读次数:次
2022年12月1日19点,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翟业军老师受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“从《会明》看沈从文的‘人性’”的精彩讲座。讲座由鲍良兵老师主持。
沈从文说,他想造一座希腊小庙,这庙里供奉的是“人性”。讲座由此出发,追问:沈从文所谓的人性是什么,在他不算短暂的创作生涯里存在一个凝然不动的抽象的人性吗?随后,翟教授带领我们一起回归沈从文的具体作品《会明》,来考察和指认某个特定时段里沈从文对于人性看法的独异处。
《会明》讲述参加过国民军讨袁,亲承过蔡锷都督的训令,因而一直狂热于战争的三十三连伙夫会明,在战争引而不发的令人窒息的空档期得到村人赠送的一只母鸡,继而拥有了一个鸡的家庭,由此冷淡于战争的故事。翟教授从小说开始时的会明说起,向大家娓娓讲述了《会明》中展现的沈从文所坚持的“人性”的样子。
翟教授首先从主人公会明的外貌着手进行分析。翟教授指出,沈从文热衷于铺叙他的人物的肉身如何茁壮到嚣张,嚣张的肉身却包裹着最怯懦、无知的灵魂,他们终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“人”。会明健硕的肉身仿佛生来只是为了映衬他的灵魂的绝对空白,他只拥有生物性,远未开启出属于他自己的那个“我”来,他根本没有能力甚至都想不到去思索:战争有义与不义的本质分野。
既而,翟教授分析道哪怕是树一样的生物也有成长为“人”的可能,只要它(还不是他/她)葆有一颗“恻隐之心”。与齐王坚持“衅钟”仪式不可废一样,会明也认定,人生在世,仗大概是难免要打一打的,但是,即便打,也不要打得太残忍,不要把人间打成阿鼻地狱。会明真有着一颗“恻隐之心”。翟教授从“恻隐之心”“扩而充之”,指出齐王能够“保四海”和“王天下”,会明也能由一棵树成长为一个“人”。
因为战争一时半会儿打不起来,就有乡下人冒险跟军人们做生意,作为伙夫的会明有了更多机会到村子里去。他“一”到村子,找到谈话的人,“就”说及他的讨袁往事。翟教授抓住这里的“一……就……”句式,指出聊天/吹牛对会明的重要性、迫切性,他的空荡的内心亟待吹牛来填充,只有在吹牛时,他的“我”才假性地“在”。不过,他顶多小吹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,他终究不是大奸大恶的。终于,因为这“慷慨的谈论”,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,第二天木箱中多了一只鸡卵,第三天又是一个,“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,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”。
翟教授通过对汪曾祺的《鸡毛》和路翎的《初雪》中的鸡的讲解,点明了鸡之于劳动妇女的重要性。当我们理解了鸡的意义的时候,就能明白所谓“新的兴味”说的不只是喜欢养鸡,更是一种迥异于战争狂热的对于日常生活本身的沉迷。这样的沉迷对会明来说是崭新的,他的“我”被以鸡为表征的日常生活所开启,他开始懂得日常生活的柔软、沉重和脆弱。这样的他是温柔的,他的生命世界开始丰润、灵动起来。
随后,翟教授从二十只小鸡破壳而出,会明欢喜到“快成疯子”的情节体会到会明不只是欢喜,他比之前更深刻地领悟到日常生活无非就是拉拨小的、发送老的,忧伤与欣悦必于是,所以,他更是沉静、有力的。至此,在日常生活的引领之下,会明完成了从一棵树向一个“人”的飞跃,他的“我”确立了,此时的他不再需要用吹牛来证明自己。当小鸡得到别人的称赞后,他“非常荣耀骄傲”还“极谦虚”地说,“这完全是鸡好,它太懂事了,它太乖巧了”。翟教授分析道,这“谦虚”正是生命圆满以后的“荣耀骄傲”。
最后,翟业军教授谈到小说结尾会明的微笑,认为此结尾深意有二:1.沈从文要把重心从鸡拉回到人,一群鸡就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世界,何况人?2.成长需要日常生活的引领,启蒙的资源绝不仅是德先生、赛先生,生老病死、提携捧负也是启蒙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成长了的会明笑得如此温柔,“那微笑的意义,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”成长的意义和人性的奧秘。
鲍良兵老师非常认同翟教授文本细读的方法,特别认可他能够从“一……就……”这样的句式,来推定会明的性格心理以及翟教授解读文本能够旁征博引,从许多其他的文本中寻找支撑,同时对翟教授的讲解和分享表示感谢。在提问环节,同学们就怎样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等问题向翟教授请教,翟教授一一做出了细致的解答。最后,讲座在孙良好院长的“以文观人”的总结中落下帷幕。
金沙检测线路js69-online SPORTS 版权所有 © 2025 技术支持:捷点科技